记者手记:等待来自南极的新故事

“感谢祖国,感谢亲人,勇敢履行职责,再创辉煌!”
铿锵有力的口号随着海浪声响起,有人默默擦着眼角的泪水。

11月1日,“雪龙”号和“雪龙二号”出航仪式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家基地码头举行。新华社记者 方喆 供图
这些泪水里包含着焦虑和自豪。
11月1日上午,在中国极地考察上海国家基地码头,天空中响起雄伟的汽笛声,雪龙号和雪龙二号向南极古老冰盖起航。
船上,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队员身着红色制服外套,挥舞着红色五星旗和南极科考旗。在穆勒,人们挥舞着手臂,看着自己的亲人,向这艘船告别。
“我非常自豪我的儿子能够为极地探险贡献力量。”专程从湖北省赶来观摩儿子徐银辉科考的王先生说。
徐英辉是东南大学自动化系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,也是东南大学此次任务唯一派出的团队成员。
“我的工作涉及极地空间三维测量、无人机试飞、风能、太阳能储能创新实验等。”徐银辉坦言,“我很期待,但同时也感到负担很重。”

11月1日,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队员在雪龙号上告别家人、朋友和同事。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供图
与很多队员暑假回国不同,第42次南极科考秦岭基地医护人员将在秦岭基地与基地队员一起过冬。
“极地的冬夜将非常具有挑战性他补充说,此行携带了便携式生命体征监测仪等设备,以确保队员的身心健康,并在南极极端环境下收集医疗数据,以供未来研究使用。
这艘船上的张立新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铁道建设工程部人员。今年将是他第五次参加南极洲探险。他的父亲多次参与南极科考站的建设。
“小时候,我总是盼望着看到父亲在南极拍摄的照片。”张立新回忆道,记得父亲从来没有说过他的工作有多么艰难。他成为了团队的一员,并在冰冻的水面上行走来运输物资。我第一次理解了父母在这片冰面上所做的努力。

11月1日,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队员齐心协力运输直升机到船上的仓库。新华社记者 顾天成 供图
发令哨声响起,意味着再见。有些父母年纪大了,或者孩子还小,但他们选择暂时放弃家庭的温暖,去追求科学和梦想的曙光。
“我妻子连续三年参加南极考察,每年回来,女儿都长大了很多。”王亚安的丈夫黄艳是南极科考队员,负责为航班提供保障。她不想放弃,但她始终是“他的巨大支持”。
“有了这么多的支持,我们有信心能够圆满完成各项检查任务。”党办审计组组长陈浩说。
每一次旅程都是为了拓展人类感知的极限。每次分手,让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。
两艘巨轮渐行渐远,南极洲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。 (记者 徐鹏航 顾天成)

发表回复